刷镀电源--电刷镀修复“金属工件尺寸超差修补”技术工艺
电刷镀修复“金属工件尺寸超差修补”技术工艺
一、钢铁机械零件电刷镀修复工艺
1.1简介:
工业中大约90%以上的待镀工件是由钢铁材料制造的,因此,钢铁基材上的刷镀工艺是最常用的刷镀工艺。对于普通碳钢、低合金钢工件,一般采用的工艺流程如下:
机械打磨→丙酮清洗→非镀面遮蔽→电净→水洗→2号活化→水洗→3号活化→水洗→镀底镍→水洗→镀厚镀层(如特快镍、高速铜、硬铬等等工作层)→水洗→打磨至要求→检验。
机械打磨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缺陷,获得适合刷镀施工的表面层,保证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。
1.2流程讲解:
电净的作用是去掉打磨后残留的轻微油污。刷镀过程中,是进行2次以上的电净处理。
2号活化是去掉工件表面的氧化膜和锈蚀产物,露出新鲜的纯金属表面。经2号活化后,原先光亮的表面应呈均匀的灰褐色。
3号活化的作用是去除经2号活化后残存的灰褐色膜,露出银灰色的纯金属表面。
镀底镍的作用是提高后续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。镀前应无电擦拭,镀至表面呈均匀的亮白色为止,时间大约是1分钟。
刷镀电源--镀厚镀层(如特快镍、高速铜、硬铬等等工作层)的目的在于快速恢复尺寸。对于不易磨损件可选用快速厚铜镀液,因为铜层较软,便于后加工。对于易磨损件,可选用快速镀镍及其合金镀液.一般情况下,一次镀厚能力大于0.5毫米。耐磨镍及其合金镀层的硬度略高于经调质处理45#钢的硬度。
二、铸铁(铸钢)零件电刷镀修复工艺
铸铁、铸钢材料因其具有相似的成形工艺,因此将其归为同类材料(从本质上讲,它们的成分和组织结构完全不同)。一般说来,铸件有较多的铸造缺陷(缩孔、砂眼、偏析等),尤其是使用过的工件,在缺陷处残存有较多的污物(油渍等),再加上铸铁本身含有较多的渗碳体组织,因此铸铁件的电刷镀修复要更难一些。具体刷镀工艺与钢铁件没有明显的不同,基本差别仅在于前处理方法及底镍配方上有所不同。保证铸件电刷镀修复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前处理工作是否到位。其修复工艺及主要工艺步骤说明如下:
有机溶剂去油→机械打磨→电净→水洗→2号活化→3号活化→水洗→2#底镍→水洗→镀超厚镀层→水洗→打磨至精度要求→检验
有机溶剂去油的目的是去掉残存在铸件缺陷处的污物。用脱脂棉蘸溶剂汽油或丙酮多次仔细清洗待镀面,直至脱脂棉上无污渍。条件允许的话,还可以用加热除油法进行去油。能否将油污去净,是决定刷镀成败的关键。此后的电刷镀工艺流程及其作用与钢铁零件的修复方法大致相同。
刷镀电源提示:如果在活化之后,仍发现工件表面有“断水”(water-breaking)现象,说明缺陷处的油污没能彻底去除,应重新进行除油处理。如果不经除油处理而继续刷镀下去,很难保证镀层与基体有很高的结合强,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专业研发销售各种电刷镀溶液、电刷镀设备,推广电刷镀修复技术。
三、镀铬零件电刷镀修复工艺
常见的镀铬工件包括印刷滚筒、液压支柱等重要的零部件。其基本电刷镀修复工艺流程与钢铁类的修复工艺没有明显得不同,主要的差异在于镀前活化。
镀铬面上之所以看不到锈蚀产物,是因为在铬面上有一层防腐能力很强的氧化膜,而且氧化膜的再生能力很强。铬面上电刷镀层结合力差的原因就是在镀前处理过程中,没能将铬面上的氧化膜彻底去除。能否彻底去掉氧化膜并防止其再生,是决定铬面电刷镀成败的关键。
很多电刷镀技术资料中都提到过铬面活化的配方及其使用方法,但使用效果并不好。使用我司电刷镀溶液可以解决铬面刷镀难的问题。实践证明,其活化刷镀成功率接近100% ;
镀铬工件的电刷镀修复工艺及主要工艺步骤说明:
打磨→电净→水洗→QJ铬面活化液→(水洗)→QJ铬面底镍→水洗→镀2或4号(或5号)快速厚铜→水洗→打磨校正尺寸→刷镀QJ光亮镍基合金镀层或硬铬→修整抛光→检验
经铬面活化液活化后,不必水洗,可以直接镀铬面底镍以提高镀层的结合强度。如果选用其它种类的底层,则需要水洗,否则会污染镀液。但是,长时间的水洗,可能会使活化后的铬面再次氧化,降低了活化效果,仍不能获得高质量的镀层。
刷镀电源--仅从镀层的使用性能上讲,QJ光亮镍基合金镀层与镀硬铬层的性能相差无几,都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,但从修复后滚筒的外观上看,修复面与原镀铬面之间有颜色上的差异。有条件的话,可以在镍基合金面上再镀一薄层铬。但是,目前可用的铬镀液都含有Cr6+,重金属有毒。如果不特别强调滚筒外观的一致性,可以用镍、镍合金,若考虑修复后的使用效果,建议要镀铬,镜面抛光就可以。一般不建议用仿铬镀层(光亮钴)罩面,这个只是临时外观得到改善,不耐磨的,用过几天后再返工更麻烦。
刷镀电源--电刷镀修复“金属工件尺寸超差修补”技术工艺